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& Pixabay & Pexels &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
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新聞稿

即時監控精準定位 放射治療更有效

發佈日期:
發佈者:管理者
類別:新聞稿
點閱數:19236

即時監控精準定位 放射治療更有效

主講人: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放射腫瘤科 吳元宏醫師106/3/13

癌症長年位居國人死因第一位,超過一半的癌症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療。為將放射劑量正確投射到腫瘤部位,避免因患者呼吸或咳嗽等動作造成偏移,本院腫瘤醫學中心引進最新「身體表面即時影像對位系統」,採用體表導引放射治療,搭配直線加速器,可達成最佳治療效果,並有效減少副作用,嘉惠更多癌症病患。

精準度,是放射治療基本要求,放療時病人身體擺位正確性,是治療成敗關鍵。然而,人體並非模型,即使病人躺到治療台時,已經力求擺位正確,還是會有各類移動,如呼吸、咳嗽等等。以呼吸運動來說,吸氣與吐氣之間,胸壁與肺部腫瘤可能就有兩公分以上的偏移。

過去各類影像導引放射治療的設備多半只能在病人躺上治療台,放射線啟動之前,做單次的對位確認,而少數即時監控的系統,也只能做單一或是二度空間的呼吸調控,精準度仍不足。

最新式身體表面即時影像對位系統,可在0.2秒之內,偵測體表兩萬個對位點,1毫米左右的變化,即時呈現,讓放射師與病人都能知道擺位是否正確。還可將偏移量回饋到治療機,搭配新購的6維治療床,自動修正病人的擺位。就像巡弋飛彈,能夠偵測地表變化,導引目標一樣。針對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各種運動,包括呼吸、咳嗽、不自主動作等等自動偵測,即時連線放療機器,將放射線中斷。治療過程中,病人移動的座標,也會記錄在電腦中,可回溯追查病人在治療室中移動的狀況。

體表導引放射治療,適用於全身各部位的癌症放射治療。目前公認治療效益最高的,應屬乳癌部分。研究發現,放射治療雖可有效減少乳癌復發機率,同時延長乳癌病人手術後的生命,但約有3%病人,可能因為心臟暴露較高的放射劑量,心臟暴露較高的放射劑量,導致缺血性心臟病,這個副作用通常在放療後數年發生,影響甚至長達20年。2005年由美國杜克大學發表的研究,發現左側乳癌的病人,在放療後6個月,就已經有27%的病人,在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(SPECT)檢查下,發生心肌灌注減少的現象。

臺北榮總放射腫瘤科,很早了解到這項風險。對於左側乳癌的病人,因為照射區域距離心臟靠近,從十多年前,便開始要求病人儘量深吸氣閉氣後,再做放射治療。如此可將心臟與左側乳房治療區的距離拉開約10毫米,有效減少心臟暴露到的放療散射劑量。然而,過去的做法,因為無法即時監控治療當中病人是否有正確吸氣到固定位置,也無法確認治療中病人是否有閉不住氣或是咳嗽等等運動,對於治療正確性仍有不足。新式定位系統可以即時監控放療過程中的呼吸動作,有效減少心臟暴露的放射劑量,進而預防放療造成的心血管疾病。根據哈佛大學在2015年發表的研究,使用定位系統進行左側乳癌放療的150位病人中,治療六個月後,沒有一個在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(SPECT)檢查下,發現心肌灌注減少的現象。對比2005年,杜克大學所做研究的27%減少,是很大的進步。

肺癌患者李先生,105年11月起接受為期5周、每次10分鐘的放射線治療,治療前必需先確認腫瘤的正確位置,治療當中再利用獨特的即時監控設施,確認病患是否有因為咳嗽或大幅呼吸而改變了腫瘤靶區的位置。病患只要超過2mm的移動,會立刻警示並停止輻射輸出,正確歸位後,該系統才會再度准許恢復輻射輸出。雖治療時間會因為需及時修正病患的姿勢而有些許的增加,但可讓每一次的放射線治療更精準無誤的照射在腫瘤靶區上,將誤差降到最低。

乳癌患者劉女士,需接受6周的放射線治療,醫療團隊設計「強度調控技術配合深吸氣閉氣」的方法,目的是拉開心臟與乳房的空間,避免心臟接受太多劑量而增加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。經由4個角度照射,病患需符合正確的吸氣幅度時才將放射線打入腫瘤靶區,未達到正確幅度需一再重試,監控儀器可將一般肉眼無法察覺的吸氣誤差值顯示在電腦螢幕上,讓工作人員可以清楚的掌控每一次照射時的準確度,讓腫瘤的放射線治療效果更上一層樓。

即時監控精準定位 放射治療更有效

即時監控精準定位 放射治療更有效

即時監控精準定位 放射治療更有效

即時監控精準定位 放射治療更有效

最後更新:

回到最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