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& Pixabay & Pexels &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
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新聞稿

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病危 北榮導管團隊成功搶命!

發佈日期:
發佈者:管理者
類別:新聞稿
點閱數:4114

73歲盧女士,四年前就醫發現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,但因害怕開刀,一再拖延治療。近日突然急喘,上氣不接下氣,搭乘計程車就醫時在車上突然昏迷,失去呼吸心跳。急診室醫師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並進行氣管插管,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。

兩日後盧女士轉診至臺北榮總,血壓低且心臟超音波發現心臟功能非常差,傳統外科開胸手術死亡率相當高,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緊急施行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(TAVI)」,術後第二天盧女士即能移除呼吸器自行呼吸,第六天經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功能恢復正常,數天後已可行走,並於一周後順利出院。

心臟內科陳嬰華醫師表示,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,老年人口越來越多,主動脈瓣狹窄的病人也有增加的趨勢。超過75歲的老年人,約12%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問題。當主動脈瓣膜開口小於1 cm2,則稱為嚴重之主動脈瓣膜狹窄,在超過75歲的老年人中發生率為4%,若未即時接受治療,存活期可能不超兩年。根據流行病學統計,主動脈瓣膜狹窄依嚴重程度會出現胸悶、暈眩及心衰竭等症狀,平均存活時間分別為五年、三年及二年,尚不包含猝死的數據,而30%至40%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人,因為年紀過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無法接受傳統外科開胸手術。

陳嬰華醫師說明,臺北榮總於民國99年率先引進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」,102年以局部麻醉進行手術,免除氣管插管及呼吸器的使用。在接受治療的病人當中,有13%的病人是因延誤就醫導致嚴重心臟功能不良(左心室射出分率低於35%),甚至突然昏迷,經心肺復甦術後才緊急進行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」。這類病人原被認為預後很差,但在接受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」不到一周均有顯著進步,其中46%的病人在術後一周內心臟功能即恢復正常(左心室射出分率超過>50%),心臟衰竭的症狀亦迅速獲得改善。

臺北榮總導管瓣膜治療團隊,由心臟內外科、麻醉科、放射科及神經內科跨部門組成,手術成果優於世界各國,近五年來,術後三十天存活率99%,高於世界平均值97.5%。陳嬰華醫師提醒,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恐致命,如發現家中長輩出現胸悶、昏厥或氣喘吁吁的現象,應儘速就醫檢查,對於無法接受傳統開胸手術的病人,可選擇傷口小、低侵入性,且併發症發生率極低的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」,切勿延誤治療而危及生命。

陳嬰華醫師說明盧女士治療過程盧女士(左2)及其家人感謝陳嬰華醫師(右2)及醫療團隊救治心臟導管瓣膜治療團隊與病友暨家屬合影

最後更新:

回到最上